探索民国戏剧学术的多维价值——评浦晗《现代剧学编年史1912—1949》

时间:2024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郑莉

   民国时期是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完成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古与今、中与西的各种学术思想、观点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为中国戏剧学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既是古典戏曲演出生态的最后一个繁荣期,也是现代话剧在中国的创建期。古典戏曲在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后,仍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现代话剧则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此时期的中国戏剧学术呈现出纷繁复杂而又独具魅力的发展态势。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戏剧学术,对当代戏剧研究和戏剧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浦晗博士新出版的专著《现代剧学编年史(1912—1949)》以其宏阔的视角、详实的文献和独具匠心的结构体例,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中国现代剧学发展的全景画卷。

  民国时期的戏剧活动丰富繁杂,既涵盖古典戏曲中的杂剧、传奇、地方戏等众多形式,也包括了现代话剧中的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多样形态。相关史料文献的分布零散而浩繁,作者以对民国戏剧学术的多维立体认知,本着理性与客观的立场,对民国时期剧学发展的相关史料文献进行了近乎穷尽式的搜罗,于微观处还原了民国剧学发生、发展的原始面目与具体细节,并在微观史料基础上构建起民国戏剧学术的整体历史框架。

  在内容上,本书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一是海内外众多戏曲戏剧剧本、曲选及研究论著的发现经过、版本源流等的初步整理和研究;二是相关剧学论文、专著、剧评等的发表、出版、主要观点和学者评论等;三是相关戏剧期刊、报刊、学会、研究会及院校等的创建情况及创办宗旨;四是学者们的学术经历、相互交往等情况。附录部分还详细列出了民国时期剧学相关报刊期刊、剧学相关专著、相关社团协会机构创设等表格,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直观便捷的查阅途径。

  在结构上,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以开放的结构、丰富的史料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剧学发展的原生态特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一时期剧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节奏,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时期剧学发展的重点和特征,更能直观地呈现出其演变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民国剧学发展的真实样貌。

  概括而言,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史料学价值:本书通过对原始文献全面、翔实的发掘、整理与辑录,清晰地勾勒出民国时期戏剧学术的发展轨迹,为后人研究民国戏剧学术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书中不仅记录了《宋元戏曲考》在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重要戏剧作品、剧学论著、戏剧期刊报纸、专业学会团体以及重要学人等的基本概况和影响,还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众报刊、团体等的活动情况,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进一步夯实了近现代剧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具有较高的史料学参考价值。

  学术史价值:民国时期是戏剧期刊报纸盛行的时期,这些期刊登载了大量关于戏剧创作、演出、评论等信息,是民国戏剧文化传播的媒介平台,保留了大量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的原始资料。本书不仅在正文部分详细记录了各种戏剧报刊杂志的创办情况、创刊宗旨及刊载过的重要理论文章,还在附录部分列出了二百多种报刊杂志的基本信息供研究者参考。这些文献丰富了我们对民国戏剧学术发展的细节和原貌的认知,为更深入地剖析戏剧学术发展规律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

  学科建设价值:一方面,本书通过对民国时期戏剧学术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了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戏剧研究的经验得失,为当代戏剧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民国时期戏剧学术的发展涉及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书广泛收录古典戏曲、现代话剧及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资料,以开放的研究视角,在促进戏剧学术不断完善发展的同时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现代剧学编年史(1912—1949)》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民国戏剧学术史的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融通的视野、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呈现出现代戏剧学术发展的丰富样貌和整体框架,更加清晰地展现了现代剧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性特征。它的出版不仅是现代剧学研究的一次新创获,更推动了戏剧学科研究格局的进一步完善。虽然受客观条件限制,本书的收录仍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对于喜欢戏剧、关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读者而言,阅读此书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剧学的发展历程与独特价值,更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中国戏剧学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郑莉,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