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上留云借月章 新时代的青年民艺人!

时间:2024年07月0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白安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一句句掷地有声、满怀期许的话语,为青年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标。 

  民间文艺广泛流传于祖国大地,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在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研讨会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穿汉服就是其中一个例证。他认为,汉服的回归是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成果,让小孩子和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一种文化认同。“如果让50后、60后的人穿汉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而90后、00后的年轻人却会自发、自觉地穿汉服,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汉服有关系,穿上汉服就是一种时尚。”潘鲁生说。在他看来,这种自觉的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回归“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同样是在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研讨会上,我们也采访到了三位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民俗上的青年人。累上留云借月章,新时代的青年民艺人用灵巧的双手、独具的匠心为民俗文化传承弘扬注入青春力量!

  吴灵姝 倪沈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南通滨江临海,素来盛产棉花。时至明清,又逢蓝草遍植崇川福地,染坊遍布乡间集镇。蓝印花布在此得以繁盛,形成了“衣被天下数百年”的景象。历经岁月沉浮,蓝印花布虽盛况难再,却依然在这里代代传承下来,南通也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吴灵姝就在这里长大,如今也从父亲——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的手中接过了传承蓝印花布技艺的接力棒。 

  她的丈夫倪沈键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商学院金融财会专业,与吴灵姝相遇后,辞去银行的工作,泡进染缸,跨界转行。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曾鼓励他,“中国有上百万的金融从业者,但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人却少之又少,你的改行意义很重要,希望你能将蓝印花布好好传承下去。”倪沈键不负期望,一点一滴从头学习,从“金融男”到“染布匠”,从门外汉到南通市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吴灵姝和倪沈深知,蓝印花布的传承和保护并不是让其保持原有的样貌并陈列在博物馆中,而应该是与时俱进,赋予新时代特有的风尚。因此,在打磨技艺的同时,二人也积极寻求创新,期望让蓝印花布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让现代人感受蓝印花布的美好。“作为蓝印花布技艺青年传承人,我们认为表达方式的创新,材料技术的拓展,传统与创新的活态融合是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以可持续传承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吴灵姝和倪沈键坚持在研究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推进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创新发展。“我们在掌握蓝印花布精湛工艺的基础上,对蓝印花布图案章法进行探索,对各地域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生成的原理进行剖析,凝练出蓝印花布独特的造型语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蓝印花布图案的再创造,材质的再更新,色彩的再扩展,形式的再丰富,创新出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围巾、包袋、服装、工艺品等八大蓝印花布产品系列。” 

  非遗的独特魅力在于“亲”,这种“亲”的体验不仅是感官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历史亲情和民族亲缘。为此,他们专门研发了适合各年龄群体的蓝印花布技艺体验项目,在社区、博物馆、图书馆、院校中开设蓝印花布技艺课程,使蓝印花布艺术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这一体验项目也获评“江苏省十大网红非遗体验项目”。 

  “如今,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正逐步成长为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主力军。对此,他们不断思考怎样实现“传统”与“新潮”之间的有机融合,让蓝印花布技艺“活起来”。 


 

  2019年,在网易发起的匠心传梦·非遗守护活动中,由吴灵姝和倪沈键创作的飞天入梦蓝印花布使用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将敦煌飞天壁画作为灵感来源,以飞天的飘带作为纽带,巧妙地连接画面各个元素。通过蓝印花布非遗与《梦幻西游》网络游戏IP的跨界联合,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并投身于非遗保护之列。 

  2021年,吴灵姝和倪沈与少儿英语教育品牌“VIPKID”合作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文化素养课”,打造的蓝印花布IP,为“VIPKID”视频课程提供核心的内容支撑,同时融合多样的互动表现形式,结合中英双语的学习内容让孩子理解非遗,感受不一样的民间手工技艺。   

  科技可以赋能传统技艺的传播,使其有了新的视觉空间,这对蓝印花布活态传播是极其重要的。除了跨界合作外,他们进一步拓展思路,通过VR呈现蓝印花布技艺过程,以数字藏品形式保存蓝印花布遗存,更好地活化利用馆藏文物资源。 

  “在活态传承的同时我们仍要关注传统技艺的特殊性,比如我们在刻制花版时对纹样的思考和创造,比如在染色时,我们的经历与情感的融入,想法和创意的结合,会形成独特的蓝印花布作品,我想心手相应的作品是最能打动人的。”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每一个时代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精神的彰显,也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将蓝印花布中的历史、文化、审美与精神传递下去。” 

  党飞华 

  执刀弄影萌新意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发源于陕西省渭南市一带的华县皮影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华县皮影戏的代表之一,“汪氏皮影”历经五代传承,已经跨越200余年历史。
  “虽然我姓党,但我是汪氏皮影的传承人,因为我妈妈姓汪,是汪氏皮影的上一代掌门人,现在到我这一代了。”党飞华与皮影的渊源,要从家族说起。他隶属于汪氏皮影一脉,外公汪天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母亲汪海燕,是汪氏皮影第四代传承人,也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一方面是被它自身的特点所吸引,还有就是本身从小有这种熏陶和家族的传承渊源在,既有一份对它的喜爱,还有一份责任在里面,所以选择做皮影这一行。说实话做皮影文化不是很难,因为我们要保持活力和向上的姿态在这里,与其说这叫‘点子’,倒不如说是00后生活方式的日常。
  “00后”在他这里并不意味着幼稚,倒是象征着他更具鲜活力的视角。
  24岁的党飞华从小在互联网上长大,他在抖音用“6G冲浪,在线整活”来介绍自己,而他确实很会“整活”——
  将皮影做成变形金刚,复刻威震天和擎天柱的宿命对决;在“科目三”大火的时候,用皮影给小朋友们跳“白骨精版科目三”;还曝光皮影戏幕后的秘密,拍成短视频发抖音……在他的抖音账号“汪氏皮影·确实牛皮”里,这种“整活”的内容比比皆是。
  “在很多人来看,皮影和现代元素融合极具反差感。但我们想表达的是,非遗并没有那么多束缚。”
  在从业的几年时间里,他梳理研究了家族10万余件皮影收藏和书籍,在学习和从业过程中,党飞华意识到,皮影不该只“藏”在幕布后,更应该自然地融入生活。往后,他也带领团队参与到了亚运会、时尚品牌联名等多项跨界活动中。在线下,党飞华的团队也会前往各地进行经典剧目的演出,观众从老人到学生再到外国人。为了让大家更沉浸式地接触到皮影戏,他们也将工作地点开放为皮影主题酒店,每周进行多场演出,观众还可以到后台上手体验。
  “皮影陪伴了很多代人的童年,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过去很多人看到的童年时代影像,这是传统皮影戏保留下来的意义所在。通过他们的视角看他们当时怎么了解这些文化,然后反思我们当今如何看待这些文化,作一个横向的比较。同时我们也需要把这个文化和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结合,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传承方式。”
  创新的同时,老技艺的传承也没有被忽视。近三年来,党飞华开始整理汪氏皮影收藏的10万余件藏品和书籍,并对汪氏皮影的技艺,以及对不同人物、动物等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总结。“过去,皮影是老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未来我希望把整理的内容编撰成书,形成现代教育体系,让汪氏皮影的老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编辑:王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