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版《牡丹亭》在恭王府“非遗展演季”上演

时间:2024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成

高校版《牡丹亭》在恭王府“非遗展演季”上演——

从“昆曲进校园”到“校园出昆曲”

  作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与恭王府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非遗展演季”的最后一场,高校版《牡丹亭》日前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上演,本次演出是高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非遗保护与校园美育的最新探索,在场近200名观众与网络平台的80余万名观众一起“见证历史的时刻”。

  音乐学者田青认为,这次演出展示了中国非遗保护传承23年来的巨大成效,他联系当晚同时在天津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第500场,提到青春版《牡丹亭》在20年前的巡演口号是“昆曲进校园”,而高校版《牡丹亭》是“校园出昆曲”。从一“进”到一“出”的转变正是非遗保护传承所带来的变化。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介绍了高校版《牡丹亭》的由来和特色。2017年,在白先勇的策划下,北京大学曾组织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巡演15场,取得很大影响,开启了之后高校联合演出《牡丹亭》的实践。自2022年起,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高校版《牡丹亭》,此场为第三次,特色是“学霸版”“北清版”“师生版”,由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师生联袂演出。

  高校版《牡丹亭》由《标目》开始,直至《拾画》,最后全体演员同唱《标目》。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折目大多是近年来不同时期昆曲传习的成果,比如《牡丹亭·离魂》,在2023年经北京大学教工昆曲古琴协会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主办的昆曲表演工作坊进行传授。本次演出前,特邀昆曲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顾卫英对《离魂》里杜丽娘扮演者杜鸿进行指导;在演出前后,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老师也给予指点。

  为了保障演出质量,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专门为各折和各行当建组,邀请北方昆曲剧院各行当的代表艺术家为演员们指导。譬如《春香闹学》组,北方昆曲剧院的王瑾除了传授本出外,还对各折里的“春香”进行辅导加工。王怡对各折里“杜母”的表演进行指导,曹文震对《标目》里的“末”和《春香闹学》里的“陈最良”进行指导,刘志霞给来自英国的“女小生”菲比指导《言怀》等。

  在高校版《牡丹亭》演出完成后,作为“彩蛋”,全体演员合唱昆曲版北大校歌。这首名为《正宫·锦缠道·示北雍诸多生》的散曲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曲学大师吴梅先生于1918年所撰写,曾以《北京大学校歌》为题在《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传唱于“蔡元培时代的北大”。近些年来,这首散曲被重新挖掘,以昆曲形式再次开始流传。

  整场演出持续两个半小时,现场观众也被深深感染。恭王府视频号上的弹幕评论认为:高校版《牡丹亭》每一出都有特色。

(编辑:苏锐)
Baidu
map